——新中国成立70年来忻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忻州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牢牢把握历史机遇,齐力同心克服工业底子薄、起点低等不利条件,在改革中凝聚共识,在开放中对标先进,自我加压,砥砺前行,实现全市工业生产规模持续壮大,结构明显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转型步伐逐渐加快,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经济的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
工业实力显著增强
70年风雨无阻,70年奋楫前行,忻州市工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国有企业逐渐退出到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忻州市工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
(一)市场主体平稳成长
1949年—1978年是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1949年,全市全部工业292家,经过近三十年的增长,到1978年底,全市全部工业990家。1978年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推进工业领域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成为独立自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极大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1978—1997年,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保持在900-1000家,企业单位数保持稳定;1998—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快速增长(口径: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由312家增至333家;2007—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所下降(口径: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由328家下降至323家,2011-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口径: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由307家增至349家。
(二)骨干企业迅速壮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忻州市工业企业规模全部是小型企业,改革开放以后,全市着力培育、发展重点企业,支持企业围绕产业链延伸及关联行业开展市场化战略兼并重组,推动企业做优做强做大。1986年中型企业从无到有达13家, 1991年大型企业2家。进入新世纪以后,全市把培植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作为工业加快发展的战略之一,大企业集团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截至2018年,全市大中型企业共54家,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1.6%、57.3%、71.3%。
(三)总量规模大幅跃升
70年以来,全市针对不同时期发展重点,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政策措施,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规模明显提升。分阶段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经济实力相对薄弱,1949年工业部门当年价的总产值仅为151万元,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截至1977年达到4.0亿元。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决议,1979年又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各种改革措施陆续出台,给忻州工业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至1988年工业总产值达13.8亿元,是1978年的3.0倍,年均增长8.1%; 随着邓小平同志南巡十四大的召开,忻州地区积极采取“抓大放小,企业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手段,放开搞活国有企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大支柱工业建设力度,实现了长足的发展,1997年忻州地区全部工业总产值43.7亿元,是1988年的3.2倍。1998年忻州地区已有31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及国有企业),企业产值29.5亿元。199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8.6亿元;2000年以后,忻州市确定了重工业产业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以氧化铝(国家电投集团山西铝业有限公司)、法兰、煤炭、电、铁矿等为主的工业架构。2000年全市工业经济一直在高位运行,全市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2.0亿元,同比增长14.0%,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9亿元,同比增长6.8%。特别是“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忻州市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推动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转化,确立“重点抓工业,关键抓项目,协调抓融资、突出抓平台”的基本思路,构建忻州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工业保持了高速增长,实现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2010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01.6亿元,比2005年111.5亿元近翻两番,年均增长29.2%;2011年,忻州工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地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各项政策措施,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746.1亿元,比2011年增长20.4%。
(四)主要产品产量猛增
在工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以及生产装备技术改造的共同作用下,当前,忻州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达到41种,较2011年净增9种产品。全市原煤、发电量产量分别由1949年的18万吨、6万千瓦时增至2018年的6241万吨、373.7亿千瓦时。改革开放后又发展起焦炭、水泥、生铁、变压器等重要行业。同时顺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的新产品发展迅速,目前统计的洗精煤、铁矿石成品矿、氧化铝、法兰等支柱行业产品产量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少至多的飞跃,2018年产量分别达到987万吨、1183万吨、255万吨、39.3万吨。
结构调整硕果累累
(一)所有制结构更加多元
新中国成立,是全民所有制经济(后称国有经济)一统天下,使得个体私营经济的成长受到抑制,公有制基本成为唯一的所有制形式。1961年,全市全民所有制企业占87.1%,集体企业占12.9%,其他经济为零。改革开放,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非公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全市非公有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动力,私营工业、“三资工业”等非公有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通过完善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逐渐从一般性的竞争行业中退出,盘活了企业资产,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公有制工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下降,非公有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所有制结构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多元经济结构。2018年,忻州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3家。其中,私营工业企业258家,占全市比重高达69.2%;国有控股企业79家,仅占全市比重21.2%。从分经济类型增加值以及从业人员占比来看,2018年,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8.4%,从业人员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2.2%;私营工业增加值占比为38.3%,从业人员占比为37.5%。私营工业对全市增长贡献率为33.6%,私营工业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忻州工业经济的发展,在稳定就业方面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后期,忻州工业产业结构以煤炭、纺织、食品、缝纫及皮革工业、造纸为主;进入2000年,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新兴行业大量涌现,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值占比不断上升,形成以煤炭、冶金、电力、焦炭、化工、装备、建材七大支柱行业,发展势头强劲。2012年以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风力发电也呈现较快的增长势头,忻州风力发电初步形成。忻州风力发电由2012年的1家增加至2018年的20家,2018年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5%,占电力行业的18.3%。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的同时传统行业也在转型升级。近年来,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等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到2018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的7.1%。
(三)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明显
装备制造业作为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一直以来是忻州市的发展重点。近年来,在国家和省的一系列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的引领下,忻州市装备制造业积极拓展产业领域,加大产业投入,扶持重点企业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装备制造业在推动忻州市工业快速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 14.4亿元,同比增长27.9%,增速高于全市26.4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83.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8%。
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一)经济效益持续提升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2.4%、81.9%,呈现出利润增长快于营业收入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分阶段来看,全市乡及乡以上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由1978年的2.5亿元增至1997年的36.5亿元,利税总额由0.5亿元增至1997年的4.1亿元;1998—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由26.8亿元、1.6亿元增至145.7亿元、26.6亿元;2007—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由221.2亿元、55.4亿元增至394.7亿元、81.3亿元;2011—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587.3亿元增至701.5亿元(口径如上)。
(二)提质增效成果明显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利润率、主营活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利润率分别为7.8%、9.9%、1.1次/年、9.3%,分别较1998年提高4.1个百分点、6.7个百分点、0.3次/年、7.5个百分点,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改善。从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人均利润等指标来看,1998—2018年,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分别由2.9万元、0.6万元增至106.3万元、10.0万元,单位劳动的产出稳步提升,工业企业提质增效成果显著。
(三)出口竞争力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前期,忻州市发展以煤炭、电力为主的重工业,改革开放后期,全市始终坚持开放发展理念,逐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合作,努力带动产品、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依托完备产业基础和综合成本优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随着产品产量的迅猛增长,也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工业出口的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由2004年的3.3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11.6亿元。其中,法兰对全市工业出口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定襄县法兰出口交货值由2004年的2.5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8.6亿元。
(四)户均实力明显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到80年代乡镇工业异军突起, 90年代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不断发展开放型经济,大量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不断进入工业领域,工业技术改造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科学,为全市工业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实力明显提高。1984-1997年,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户均营业收入由59.5万元增至366.6万元;1998-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主营业务收入由858.3万元增至12220.1万元;2011-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主营业务收入保持在2.0亿元左右;伴随规模扩大,工业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户均盈利能力大幅提高,2018年户均利润1.9亿元。
未来机遇与展望
70年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产业结构虽在逐步转型升级调整中,但还不合理,总体规模偏小,传统的原材料产业比重大,资源类粗加工行业比例高,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缺少高附加值的产品,产业转型升级面临困难较大。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企业研发水平偏低,创新人才和关键核心技术少,技术研发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三是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尚在起步阶段,缺少支撑和拉动作用明显的大企业、大项目,新的增长点少。四是市场主体竞争力较弱,市场主体数量少、规模小,市场主体的总量、质量和竞争力还处在较低水平。同时,忻州工业发展也面临更多重大机遇,市委市政府推进区域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全国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定向调控、重点支持薄弱环节发展,为全市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新型工业体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在促进工业经济稳步健康发展方面,要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要围绕提升实体经济供给质量推进工业化进程。快速工业化推动全市实体经济快速发展,但在产品、企业和产业等各个层面,实体经济供给质量都有待提高。因此,从高速度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转变,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进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二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高质量的工业化必然是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的新型工业化。三要以绿色制造业为先导推进可持续工业化。绿色制造将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和工艺、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供应链、绿色就业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获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