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工匠职业技能比赛现场(冯晓磊 摄
  雁门声声铸就工匠精神,沱水悠悠传承非遗技能。5月14日,乡村工匠职业技能比赛暨乡村工匠遴选分类项目(山西)座谈会在代县举行。国家乡村振兴局考评司二级巡视员周建文出席并讲话;市委书记朱晓东出席并致辞;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张玉宏,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建国出席;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丁亚冬出席并讲话;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张建成、二级巡视员赵小英,市委常委、代县县委书记崔峥岭,副市长李硕,市政府秘书长张艮生,陕西、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等六省乡村振兴局分管负责同志及有关业务处室负责同志,山西11个市乡村振兴局负责同志参加。

  周建文主持座谈会时强调,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是推动乡村工匠传承发展传统技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要通过技能比赛、评选认定等方式,挖掘本地有传承基础、规模数量、市场需求、社会价值、发展前景的传统工艺,发现一批有培养潜力的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认定一批技艺精湛、带动产业发展能力强的省级乡村工匠名师,为参与国家级乡村工匠大师、名师评选打下基础。要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培育一批技能精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工匠,支持鼓励创办特色企业,让更多的乡村工匠成为发展产业、带动就业的“主力军”“领路人”,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增收、创业增收。要围绕“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统筹各方力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及时兑现各项奖励激励措施。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取人所长、补己所短,为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提供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

  朱晓东在致辞中指出,忻州地处山西中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山川锦绣、人杰地灵。特别是全市非遗项目传承久远、内涵丰富、荟萃云集、星罗棋布,目前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省级59项、市级250项。近年来,我们坚持政府推动、文化撬动、多点驱动、工坊带动,聚焦工匠培育全覆盖、文创研发全链条、技能传承全发力、就业增收全贯通,打造了一批以面塑、刺绣等为代表的非遗文化地方名片,传承了一批最具烟火气、最富生命力的传统手艺和特色技艺,增强了“两业支撑”、富民增收的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这次乡村工匠职业技能比赛为我市搭建了弘扬优秀文化、活化传统技艺、展示匠心风采、交流互动比武的重要平台,必将激励我们在学习交融中增强文化自信、在守正创新中擦亮非遗品牌、在薪火相传中夯实人才支撑、在做强产业中推动乡村振兴。忻州将全力服务保障好此次大赛,以竞赛创精品、促提升,以创新拓市场、促发展,实施乡村工匠培育行动,延伸非遗传承产业链条,集聚一批以乡村工匠、非遗能人为主的人才队伍,支持鼓励传统技艺人才创办特色企业,全力讲好非遗故事,以非遗项目“小切口”做好产业振兴“大文章”,吸引带动更多技艺人才、资金资本投身投入乡村振兴的广阔沃土。

  丁亚冬指出,此次举行的乡村工匠职业技能比赛,是广大乡村工匠展示精湛技艺风采、促进特色产业交流的舞台,是对参赛乡村工匠技能技艺水平的一次集中检阅,也是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提高乡村工匠社会地位,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生动实践。希望各位乡村工匠以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精神投入比赛,严格遵守赛程规则,赛出风格、赛出友谊、赛出水平,用实际行动为家乡争光。

  张建成在颁奖仪式上强调,乡村工匠职业技能比赛的成功举办,为山西乡村工匠培育指明了工作方向、开拓了视野、营造了氛围。希望各市乡村振兴部门发挥好牵头作用,把乡村工匠培育作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的重要工作,精心部署、精心谋划、狠抓落实,加快推进乡村工匠的培育。要多渠道认定一批乡村工匠,落实乡村工匠激励措施,打造乡村工匠品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厚植文化底蕴、提供人才支撑。

  开幕仪式上,周建文、朱晓东、张玉宏、李建国、丁亚冬、崔峥岭共同按下启动球。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专家、嘉宾参观了乡村工匠成果展示,随后深入雁门关明月楼、点将台和镇边祠,代州雁绣展示点、布艺展示点、黄酒展示点等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非遗项目进景区带动就业增收、省级非遗黄酒产业发展、剪纸艺术展示等情况。

  座谈会上,丁亚冬介绍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助力乡村振兴与乡村工匠遴选分类工作情况;张建成介绍了山西省乡村振兴与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开展情况;代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介绍了代县乡村振兴与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六省乡村振兴局参会领导介绍了各省乡村工匠培育工作情况;特邀乡村工匠研究专家先后发言;乡村工匠代表作了发言。

  经过激烈角逐,白晓玲获面塑组金奖,卫兴安、贾润兰获面塑组银奖,赵军连等三人获面塑组铜奖;张丽旭获刺绣组金奖,杨计兰、赵肖林获刺绣组银奖,乔建梅等三人获刺绣组铜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