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构建文旅大格局 激活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我市坚持将文旅康养产业作为转型战略支点,整合资源和政策,健全机制,全力推动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春节假期期间,忻州古城累计接待游客80.88万人次,同比增长17.25%,稳居山西第一;经营收入达2500.16万元,同比增长55.93%,再创历史新高。2月10日至17日,全市累计客流量达316.97万人次,带动消费约22亿元。云中河景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当前,云中河温泉旅游度假区正积极开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
整合资源,统筹构建大文旅格局。全市坚持以大格局统筹资源、以大视野优化布局,着力推动资源大市向产业强市转变,努力把文旅康养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文旅元素的城市,忻州更加注重以黄河“第一”在忻州、长城精华在忻州、太行之巅在忻州的禀赋优势统揽文旅格局,依托三个“一号旅游公路”贯通串联境内各文旅板块,重点打造了忻州古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芦芽山景区三大旅游集散地,协同推进世界遗产、长城文化、古城休闲、生态康养、黄河风情、温泉康养六大旅游区建设。
健全机制,打造文旅康养集聚区。为推动忻府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两个区域打造文化特色鲜明、市场主体活跃、核心竞争力强、产业集聚程度高、具有经济支柱效应的文旅康养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建立六大机制。分析调度机制。领导组定期听取文旅康养集聚区工作推进情况,分析研判当前工作形势,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第一时间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发现的问题,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宣传动员机制。充分利用电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通过现场观摩、访谈调研等多种形式加强交流学习,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深度挖掘、推出打造文旅康养集聚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案例。现场推进机制。坚持工作在一线开展、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根据省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工作安排,常态化深入文旅康养集聚区进行调研,实地了解文旅康养集聚区工作推进情况,充分听取和吸纳文旅康养市场主体意见建议,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协调联动机制。积极构建党委领导、分级负责、部门合作、上下联动的推进体系。由市文旅局牵头,按照省文旅厅关于打造文旅康养集聚区的文件精神和会议要求,统筹推进文旅康养集聚区的打造工作,围绕打造文旅康养产业集聚区的目标和措施,定期调度,及时协助解决跨部门问题。示范项目推进机制。充分发挥专家智库的指导作用,加大各类示范项目创建力度,提高创建效率和成功率,努力争取上级扶持政策。紧紧盯住重点文旅康养项目、景区提质升级、龙头企业培育等关键环节,努力对标创建,更好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跟踪督导机制。以月为单位建立工作台账,全面了解并掌握各地工作推进情况。对因创建工作不力、推进措施不实、保障要素不到位等主观原因导致年度工作任务完成严重滞后的单位进行督导问责。
优化服务,促进景区提质升级。持续推动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台怀镇中心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已完成投资2.36亿元。雁门关景区白草口1段长城6号敌台(凤回头)抢险保护修缮项目已完工;生态厕所提升、夜游亮化工程、国家级登山步道修复已全部完成。芦芽山景区完善与东寨旅游特色一条街相配套的水、电、网、取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目前完成投资1.5298亿元。印发《忻州市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举办全市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提升和安全管理专题培训班。积极开展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影响广大游客旅游体验的重点问题以及影响文旅企业公平竞争的问题,全面优化旅游市场营商环境与消费环境,持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忻州古城、雁门关景区、云中河景区被评为第一批山西省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景区。
注重宣传,全力加强对外推介。加强对外宣传推介,赴杭州、重庆、榆林、鄂尔多斯、包头、潍坊等地举办宣传推介活动;强化联动宣传推介,与阳泉市、太原市、保定市、朔州市文旅部门联合举办文旅推介会;借势发力,积极组织全市重点景区、文旅企业参加省文旅厅组织的广州、杭州、南京、深圳、济南、呼和浩特、郑州、天津等地的文旅推介会和全国各类博览会、交易会,不断打造“文旅忻州”品牌。在忻州西站、北京丰台站、“铁路12306平台”《高铁之眼》等投放文旅宣传广告,持续做好“太忻号”“雁门关”高铁列车冠名。配合东方甄选在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雁门关景区开展旅游线路推介和直播带货活动。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忻州市“引客入忻”旅游奖励办法(试行)》。“文旅忻州”新媒体账号宣传推广成效明显,其中抖音号发布作品358件,点赞量达19.6万,播放量超2046万次,拥有粉丝2.72万人;微信视频号发布作品369条,点赞量达7万,播放量超200万次,拥有粉丝7349人。市文旅局在2023年山西文旅融媒体推广工作中表现突出,荣获省文旅厅评选的“最具传播力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