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忻州市人口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忻州市委市政府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发展为抓手,以转型升级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级大政方针,积极出台各项有效政策措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群众的宜居水平,全力带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稳步增强全市软硬实力。全市人口、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口总量稳步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再生产实现由“过渡型”到“现代型”的历史性转变,全市人口发展取得巨大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发展回顾 

  19492018年,忻州市总人口由149.84万人发展到317.20万人,人口总量增加167.3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43万人。纵观新中国成立70年间,在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生育政策作用下,全市人口发展先后经历了鼓励发展、自由发展、有计划地控制发展等阶段。根据人口总数、出生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可划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口恢复性增长阶段(19491957年)。随着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鼓励多生的宣传,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生育高峰,195434.4‰的出生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纪录。19491957年,全市人口由149.84万人发展到171.93万人,人口总量增加22.09万人,增长14.74%,平均每年增加2.76万人。而随着社会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逐步下降,人口自增率保持较高水平,全市人口发展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状态。 

  第二阶段,人口增长低谷阶段(1958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全国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受到重创,人民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全市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全市人口自然增长处于低谷。四年来,全市人口总量增加5.87万人,增长3.37%,平均每年增加1.96万人。1961年全市自然增长率6.1‰,仅为195418.7‰自增率的三分之一。 

  第三阶段,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21975年)。自然灾害结束后,全国生产、生活逐步恢复,工业、农业得到大力发展,经济形势不断好转,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补偿性生育来势凶猛,使全市人口增长达到第二个高峰期。196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由1961年的19.2‰陡然上升到34.3‰,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1.5‰,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忻州市人口自然增长的最高点。1965年之后,尽管补偿性生育的势头有所缓解,但全市出生率始终在2429‰高位区间徘徊,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始终保持在15‰以上。这十四年间,大部分时间处于十年动乱的文革时期,人口发展失控,人口总量增加46.77万人,增长24.97%,平均每年增加3.60万人。 

  第四阶段,人口增长减速阶段(19761980年)。随着人口大量增加,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逐步凸显,由此产生的巨大压力逐渐被国家发现和重视,至此国家逐步开展人口增长控制工作,党和政府制定和完善了计划生育政策和法规,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人口增长过快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1976年,忻州市人口出生率由1975年的23.9‰下降到19.9‰,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5年的15.2‰下降到12.1‰。19761980年期间,忻州市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基本保持稳中有降趋势。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全市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年均出生率下降到17.5‰。1980年全市出生率15.0‰,与195434.4‰的新中国成立最高出生率相比,出生率下降19.4‰。 

  第五阶段,人口生育水平徘徊阶段(19811990年)。由于19621975年正处第二次生育高峰,那个时间段的新生儿在19811990年基本都结婚、生子,从而带动忻州市迎来第三次生育高峰,尽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约束和制约,但这阶段全市的人口出生率仍稳定在15‰左右,形成了持续时间较长的一次生育高峰。19811990年间,忻州市人口总量增加21.01万人,增长8.56%,平均每年增加2.33万人。 

  第六阶段,低生育水平阶段(19912012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长大成人,19912012年间,适婚人口和育龄妇女明显减少,造成全市人口出生率缓慢下降,出生率由14.2‰缓慢下降到11.6‰。这一阶段,死亡率一直稳定在7‰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一直在7‰左右徘徊。19912012年间,忻州市人口总量增加37.51万人,增长13.77%,平均每年增加1.79万人。 

  第七阶段,生育政策放宽阶段(2013—现在)。随着老龄化问题的逐步显现,以及人口红利期的逐渐消退,国家出台新的生育政策,来确保人口总量的基本平稳、缓慢增长。2013年,国家放开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鼓励群众积极生育、科学生育,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全国人口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20132018年间,忻州市人口总量增加7.27万人,增长2.35%,平均每年增加1.45万人。这个阶段,尽管人口生育仍在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翘尾因素的影响,以及年轻人因为生活压力大不愿生二孩思想的影响,但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宽,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不断的加强,人口生育水平将会平稳缓慢提高。  

  人口发展取得的成果 

  (一)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总量的增长,主要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二是人口的迁移增长。就我市而言,人口迁移量比较小,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自然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忻州总人口由 1949年的149.84万人发展到2018年的317.20人,人口总量增加了167.36人,增长111.69%全市人口总量翻番增加 

  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年度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数据比较,1949年全市总人口149.84万人,到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64.18万人,增加14.3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59万人;到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人口总量193.25万人,11年间增加了29.07万人,增长17.71%;从1964年到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忻州市的人口总量增加到了248.31万人,18年间总人口增加55.0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06万人;到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忻州市总人口266.54万人,8年间全市人口总量增加18.23万人,增长7.34%;从1990年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年间,忻州市总人口从266.54万人增加到293.83万人,人口总量增加27.29万人,增长10.24%,平均每年增加2.73万人;“五普”到“六普”期间,全市人口总量增加到306.75万人,10年来忻州市总人口增加12.92万人,增长4.40%;“六普”至2018年的8年来,忻州市总人口从306.75万人增加到317.20万人,人口总量增加10.45万人,增长3.41%,平均每年增加1.31万人。 

  以上数据表明,“三普”以前全市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三普”至“六普”之间,由于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全市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人口总量增加减少,“六普”之后,尽管国家放宽了生育政策,但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翘尾因素和生活压力加大的双重影响,群众的生育意愿不强,忻州市出生率、人口自增率在2018年均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 

全市人口总数分阶段增长情况

 

 

 

单位:年、万人

阶段

年数

人口总数增加量

平均每年增加量

1953年—一普

4

14.34

3.59

一普—二普

11

29.07

2.64

二普—三普

18

55.06

3.06

三普—四普

8

18.23

2.28

四普—五普

10

27.29

2.73

五普—六普

10

12.92

1.29

六普—2018年

8

10.45

1.31

  

  (二)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 

  伴随着忻州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传统型”向“现代型”演,实现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态势,在一定程度上为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1980年国家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口号后,各级政府开始对人口的增长进行有计划地控制,计划生育政策得到了有效的贯彻执行,人口猛增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妇女总和生育率大幅下降。1982年以来,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开展了晚婚晚育教育,妇女总和生育率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上来看,仍在继续稳步下降。进入到九十年代,由于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人们的生育观念进一步转变,1991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4.2‰。据2018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人口出生率为 9.73‰,死亡率为6.65‰,自然增长率为3.08‰。广大育龄妇女已从传统的早婚早育、多育的模式向晚婚晚育、少优生的现代生育模式转变。  

   (三)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忻州市人口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为全市教育布局、结构更加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需要,各类学校的在校生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 

  据全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忻州市人口素质得到了快速提升。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达6570人,十年间增长了1.9倍,高于全省1.54倍的平均增幅;具有高中(含中专)和初中程度的人口分别增长了30.78%21.91%;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降幅达24.07% 

  全市文盲率为3.52%,即每10015岁及以上人口中,不识字人口有3.52个。文盲率十年间降低了3.04个百分点,降幅高于全省2.09个百分点的平均降幅。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忻州市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四)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城镇化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供了条件。忻州市通过深化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措施扩大城市框架,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市新型城乡关系正逐步形成。 

   2018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全市城镇人口达到161.63 人,而1949年仅有8.20,净增153.43万人,年均净增2.22万人。2017城镇化率由1949年的5.47%提高到50.95%提高了45.48个百分点。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意味着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以及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逐步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阶段。  

  (五)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 

  性别比是指每一百名女性人口所对应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性别比的上限不高于107,下限不低于102的值域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正常值域。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忻州性别比一直处于偏高位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忻州人口性别比为116.48 ,高于全国的106.28的平均水平,高于山西省的108.51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忻州人口性别比为116.82,高于全国106.04的平均水平,高于山西省的108.39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忻州人口性别比下降109.33,高于全国的106.30的平均水平,高于山西省的107.212010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忻州人口性别比下降为106.45,高于全国105.20和全省105.56的平均水平2018人口抽样调查人口性别比107.171949117.08的性别比相比,新中国成立以来,忻州市性别比下降了9.91市总人口性别比失调的状态已得到了明显的缓解,逐步走向正常。 

  从出生人口性别比看,1990年“四普”时为107.5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 109.322010年“六普”出生人口性别比为 110.8出生人口性别比高于总人口性别比,这将影响总人口的性别比。并由此产生一些社会问题,需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六)人口抚养比总体呈下降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全市人口出生率大幅降低,同时医疗卫生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就忻州市而言,1990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69.68岁,2000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1.65岁,比199069.68岁增加了近2岁。2010年六普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4.83岁,比2000年又增加了3.18岁。由于人口的低出生、低死亡以及平均寿命的延长,全市人口年龄构成类型转变明显加快人口抚养比总体呈下降趋势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市人口抚养比为50.48 (1001564岁的劳动人口负担近5114岁以下少年儿童和65岁及以上老人,其中,少儿抚养比为38.47,老人抚养比为12.01。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全市人口抚养比下降为36.67,下降了13.81个百分点,即在过去的十年间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13.81个。其中,少儿抚养比下降为24.30,老人抚养比上升为12.37,即十年间全市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少年儿童减少了14.17个,而负担的老年人口增加了0.36人。 

  (七)家庭人口规模缩小  

  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人们生育观念发生变化,家庭生育孩子数量减少,家庭规模逐渐变小。同时大量农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长期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增长较快,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家庭增多。而且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家庭观念发生变化,年轻人结婚后更愿意独立居住。 

  据全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0年我市家庭人口规模缩小,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5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53人减少了0.38人。我市家庭人口高于全国3.10人的平均水平,但低于全省3.24人的平均规模;降幅高于全国(户均减少0.34人)平均水平,而低于全省(户均减少0.4人)平均水平。 

  八)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人口老龄化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1990年,全市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02%2000年,全市老龄人口占比达到7.98%;在1990年—2000年的十年中,忻州市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了0.96个百分点,到2010年,老龄人口占比更是突破9%,达到9.05%2000年—2010年的十年间,老年人口占比提高了1.07个百分点,忻州市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 

  

我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情况        

                                           单位:%

          年   

年  龄

1990年

(四普)

2000年

(五普)

2010年

(六普)

0—14岁

28.35

25.56

17.78

15—64岁

64.63

66.46

73.17

65岁及以上

7.02

 7.98

9.05

  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并未得到扭转 

  忻州市已全面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随着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的陆续出台,生育模式由一孩次为主逐步向二孩次过渡。尽管新的生育政策推行,但全市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并未得到扭转。 

  从近年出生人数看,2013年全市出生人数 35571人,2014年为 35918人,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出生人口分别为33115 人、34919人、32113人、30835 

  由此可见,新生育政策的实施对促进全市人口出生还没有起到积极效果。这主要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市妇女初婚和初育年龄呈现不断推迟的趋势,育龄妇女人数减少,并且由于生活、教育、工作、生养孩子成本高,加之“8090后”生育观念的改变等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导致妇女生育意愿有所下降。长期来看,提高生育率仅靠全面两孩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尚需推行相应的鼓励生育的配套政策。  

  (二)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忻州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二十年前已在全省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市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已经突破7%的老龄化国际通用标准,达到7.02%,在全省11个地市中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111日零时,我市65岁及以上人口为277658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9.05%,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态势。全省和全国老年人口占比分别达到了7.58%8.87%忻州市分别高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1.470.18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加大,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但老龄保障体系建设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现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不能充分满足老龄人口服务需求。人口老龄化不仅会对我市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还将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带来严峻挑战。 

  促进全市人口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倡导按政策生育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人口政策,素质提高和结构调整并重,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建立较为完善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结合本市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评估,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倡导按政策生育,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加强市、县级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产科、儿科能力建设,提高产科、儿科服务质量。推动制定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在经济、养老、医疗保障、服务福利、生活护理等方面的应对政策体系。   

  (二)积极应对老龄化影响 

  加强对老龄事业的综合规划,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口调控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大政府对养老服务的投入,提倡发展社会养老,积累养老等社会保障基金,进一步完善养老和其他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老龄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 

  (三)积极稳妥发展城镇化 

  继续完善政策,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创造农民工进城的宽松环境,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友善开放的就业市场,培育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同时大力发展城镇经济,要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促进就业创业相结合。增加就业岗位,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城乡就业渠道。促进人口在城乡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把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实现劳动力有序流动,增强城镇发展活力。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稳步发展城乡经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