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忻州市经济发展概述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忻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勇于作为、敢于担当,忻州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工业化建设日新月异,服务业大力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开启了心灵之舟全新的发展旅程。

一、经济总量跨越上升,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忻州市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增速不断加快,总体实力逐年增强。

(一)经济增长总体加快,进入换挡提质新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忻州市综合经济实力逐年增强。1952年忻州市生产总值仅为14535万元,而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2726万元,是1952年的3.6倍。到2018年,全市达到989.1亿元,是1952年(1.5亿元)的659.4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6.3%。新中国成立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呈现出总体加快的态势。1952-1978年增加量为3.8亿元,年均增长3.7%; 1978-2018年增加量为983.8亿元,年均增长7.9%; 2001-2018年增加量为902.1亿元,年均增长10.2%。2012-2018年增加量为355.6亿元,年均增长6.6%。十八大以来,增速较之前有所放缓,我市经济进入了换挡提质新阶段。

(二)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均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1952年忻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89元,经过10年多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国民经济得到了复苏和稳定发展。自1973年以来,人均GDP逐年稳步增长,1973年达到160元。1975年,人均GDP突破了200元,1978年人均GDP达到220元。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发展,从1978年到1992年,用了14年的时间突破千元大关。从千元大关到万元大关,只用了16年的时间,2008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1399元。2012年突破20000元,仅用了4年时间。2018年人均GDP为31209元,是1978年的141.9倍,是1952年的350.7倍。

二、三次产业不断变化发展,经济结构逐渐趋于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基本现状新中国成立初期,忻州经济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经济非常薄弱,第三产业也微乎其微。经过70年的风雨兼程,一产基础地位得以不断夯实,二产经济不断演变为主导产业,三产经济也得以长足发展。忻州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忻州市自身的特点。

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随着工业化演进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不断趋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呈现出快速上升和缓慢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比重趋于不断上升中。

表1  忻州市主要年份三次产业及组成结构

年份

地区生

产总值(亿元)

其中

三次产业比例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2

1.5

1.1

0.04

0.3

76.4:2.6:21.0

1955

1.5

1.0

0.08

0.3

71.4:5.6:23.0

1960

2.2

1.2

0.5

0.5

54.4:23.6:22.0

1965

2.2

1.4

0.3

0.5

65.1:13.9:21.0

1970

3.0

1.8

0.6

0.6

60.4:20.6:19.0

1975

4.7

2.4

1.4

0.9

52.2:28.8:19.0

1978

5.3

2.4

1.9

0.9

45.7:36.3:18.0

1980

6.3

2.8

2.3

1.2

44.4:36.5:19.1

1985

10.8

5.1

3.5

2.2

47.2:32.4:20.4

1990

20.7

6.8

8.1

5.8

32.9:39.1:28.0

1995

55.8

12.3

24.6

18.9

22.0:44.1:33.9

2000

86.3

17.1

29.2

40.0

19.8:33.8:46.4

2005

172.3

21.5

67.9

82.8

12.5:39.4:48.1

2010

441.5

49.2

196.0

196.3

11.1:44.4:44.5

2015

681.2

63.7

304.5

313.0

9.4:44.7:45.9

2016

717.0

63.3

316.7

337.0

8.8:44.2:47.0

2017

874.5

65.4

430.3

378.8

7.5:49.2:43.3

2018

989.1

69.6

477.1

442.4

7.1 :48.2: 44.7

2、三次产业结构有序调整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三次产业的构成为76.4:2.6:21.0,1978年发展为45.7:36.3:18.0,第一产业下降3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3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已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忻州继续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致力于在经济发展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产业构成形成新的格局。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为2018年的7.1:48.2:44.7,第一产业比1978年(45.7%)下降38.6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分别比1978年(36.3%、18.0%)上升11.9和26.7个百分点,总体上呈现一产比重不断下降,二产、三产不断提升的“二三一”的产业格局,产业结构在有序调整中更趋优化。

3、三次产业就业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构成会逐渐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化。

表2  忻州市主要年份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及组成结构

年份

社会就业人员

(万人)

其中:  

三次产业就业比例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

90.75

69.26

10.65

10.84

76.3:11.8:11.9

1980

95.83

72.11

10.87

12.85

75.2:11.3:13.5

1985

104.72

58.47

21.95

24.30

55.8:21.0:23.2

1990

113.73

60.21

24.04

29.48

52.9:21.1:26.0

1995

124.02

58.32

26.70

39.00

47.0:21.5:31.5

2000

111.42

57.89

19.95

33.58

52.0:17.9:30.1

2005

125.90

57.65

23.74

44.51

45.8:18.9:35.3

2010

135.27

60.08

29.76

45.43

44.4:22.0:33.6

2015

172.10

70.23

35.01

66.86

40.8:20.3:38.9

2016

178.17

69.29

34.82

74.06

38.9:19.5:41.6

2017

173.55

69.18

33.01

71.36

39.9:19.0:41.1

2018

168.35

65.98

32.59

69.78

39.2  19.4  41.4

忻州市全社会从业人员数从1978年的90.75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168.35万人,增加了77.6万人。与此同时,忻州市的三次产业就业情况也发生了一定变化,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比例从1978年的76.3:11.8:11.9调整到2018年的39.2:19.4 : 41.4。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了37.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上升了7.6个百分点和29.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一、三、二”格局调整为 “三、一、二”的格局。

从动态看,忻州市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基本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忻州市的产业结构正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整个产业结构基本上向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过程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是考察产业结构合理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深入了解忻州市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我们对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过程作更深入的分析。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及特点2018年,忻州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5亿元,比1952年的1.1亿元增加132.4亿元,增长120.4倍。随着知识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林业、牧业渔业等逐步充实,第一产业逐步向多元化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林牧渔业产业结构变动呈现农业比重下降,林业和渔业比重相对稳定,牧业比重上升的趋势越来越显著。

表3  新中国 以来忻州第一产业及组成结构

年份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

其   中

构成比例

农业产值

林业产值

牧业产值

渔业产值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1952

11108

9509

108

1491

 

 

85.6:1.0:13.4

1960

10297

8399

540

1353

5

 

81.6:5.2:13.1

1971

26605

21793

954

3828

30

 

81.9:3.6:14.4:0.1

1975

31856

25727

1726

4353

50

 

80.8:5.4:13.7:0.1

1978

35432

26672

2648

6112

 

 

75.3:7.5:17.2

1980

41161

30544

3045

7572

 

 

74.2:7.4:18.4

1985

76762

55948

7897

12894

23

 

72.9:10.3:16.8:0.03

1990

121505

89949

5589

25602

365

 

74.0:4.6:21.1:0.3

1995

247648

149935

10759

85961

993

 

60.5:4.3:34.7:0.4

2000

305932

166489

21166

116982

1295

 

54.4:6.9:38.2:0.4

2005

391989

188089

17553

175220

1329

9798

48.0:4.5:44.7:0.3:2.5

2010

823049

465090

57219

273392

2364

   24984

56.5:7.0:33.2:0.3:3.0

2015

1164499

519608

85364

520658

4070

34800

44.6:7.3:44.7:0.3:3.0

2016

1184424

545285

91642

507784

4213

35500

46.0:7.7:42.9:0.4:3.0

2017

1262688

606532

99088

516951

4217

35900

48.0:7.8:40.9:0.3:2.8

2018

1334997

651830

92116

549351

3701

38000

48.8:6.9:41.2:0.32.8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在一产中占比举足轻重,1952年农业产值占比将近90%,林业产值占比仅有1%,不平衡发展显而易见。自1971年以来,渔业才开始起步断断续续地发展,1971年渔业占比也仅达1%。在改革开放以后,一产结构的变化逐渐显现,农业由 1978年占第一产业比重的75.3%持续下降,但仍然远远超过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总和。虽然这种下降趋势逐步明显,但直到2000年,农业仍然占据半壁江山,比重为54.4%,仍大于林业、牧业、渔业的总和。在农业内部结构方面,种植结构的调整取得了较快进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生产大幅增长,品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产品优质化取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增强。

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及特点在工业化过程中,第二产业的增长对整个经济增长起着主导作用,而第二产业的迅速增长又与其内部结构的不断变动相联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195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仅为374万元,经过21年的努力,197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突破1亿大关。改革开放以后,忻州不断深化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整合资源配置,第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2018年,忻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9亿元上升至477.1亿元,按绝对值计算,2018年是1978年的251.1倍,在GDP中的比重长期稳定在30%-50%之间,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工业结构的轻重比例情况。忻州是能源重化工基地,一直以来,重工业在第二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1985年,忻州的轻重工业比例为26.1:73.9,到2018年轻重工业比例相差越来越大,扩大到0.9:99.1。

工业结构的行业构成变化。我市工业结构单一,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占据工业很大比重,已形成了我市的支柱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各级政府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向良性的轨道发展。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忻州市的服务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从1952年的0.3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442.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1.0%增加到44.7%;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10.8万人增长到2018年的69.8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比率也从11.9%增加到了41.4%。

在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日趋增大的同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比重有所下降,从1996年的19.9%下降到2018年的12.5%;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比重也是不断下降,从1996年的24.9%下降到2018年的14.6%;金融保险业比重上升,2018年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6.9%;房地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占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2018年的比重为10.5%,其他服务业由1996年的39.1%上升到了2018年的45.1%。 

表4  1996年以来忻州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组成

年份

三产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比重%

批发零售、
住宿餐饮业比重%

金融
保险业比重%

房地产业比重%

其他
服务业比重%

1996

100.00

19.9

24.9

11.6

4.5

39.1

2000

100.00

21.1

24.2

9.7

6.9

38.1

2005

100.00

15.7

18.7

9.3

8.4

47.9

2010

100.00

17.3

17.5

12.9

8.2

44.1

2015

100.00

13.3

15.7

16.4

10.6

44.0

2016

100.00

13.7

15.1

16.5

11.1

43.6

2017

100.00

13.6

14.6

17.4

11.0

43.4

2018

100.00

12.5

14.6

16.9

10.5

45.1

三、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忻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忻州市经济发展阶段性要求与其他地区比较看,当前忻州市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就业结构与增加值结构不协调从对增加值结构演变和就业结构演变的历史比较发现,就业结构的演变速度要严重滞后于增加值结构的演变速度。劳动力大量滞留在第一产业,造成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严重偏低,这与忻州市的经济结构不相匹配。

工业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忻州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果,但工业经济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传统产业发展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忻州市一直以煤炭产业为主,这些支柱行业易受产品价格、成本以及市场环境、环保因素的影响,发展不稳定、不平衡的客观制约性比较强,综合竞争力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弱,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使目前仍占主要比重的传统产业未能更好地发挥在工业经济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扶持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亟待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忻州市工业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有待提高。2018年,全市373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经费支出的企业仅有41家,各项研发活动经费支出2.5亿元,规模非常小。研发活动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只有0.4%,且集中在少数个别企业,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新产品及研发投入。因此,多数企业仍从事传统工业产品的生产为主,致使工业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难以生产较高附加值的产品,制约增加值率的提高。

对具有忻州特色的服务业挖掘不够我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及独特的人文资源,为房地产、疗养保健、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等现代生活型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并且随着对这些资源的挖掘,可以带动多个相关产业一起迅猛发展,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但我们对这些条件却还宣传得不到位、利用得不到位,在这些相关产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忻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深化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作为经济工作主线,全面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抓好煤炭去产能,着力从煤以外寻找战略支撑点,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中高端产业体系,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精准帮扶,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落实帮扶方向和责任,分节奏、按节点,完善精准帮扶策略,真正解决企业困难,完善我市经济产业结构,做到平衡协调发展。

全力优化资源配置,继续改善营商环境,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项目。进而继续落实民间投资政策,激活民间动力,跟进各类项目进程,为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导航垫基。

分区域制定战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根据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地域特色的长期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扎实的基础设施和强大的网络工程,促进贸易等各方面平衡发展,缩小各县市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积极引导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各级政府一是要引导帮助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企业,同时要着力消除束缚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进一步激发忻州市经济发展活力。二是要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创新。针对家族管理模式弊端,大力推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加大对企业家的培训力度,引导企业家更新观念,树立从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的理念,特别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和宏观经济环境从紧的形势下,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竞争力。忻州市各类企业要树立以技术占领市场、以技术吸引客户的理念,加大新产品研究开发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摆脱粗放型经营模式,变劳动力成本低的竞争优势为技术竞争优势。四是坚持集约发展,引导企业实施产品结构调整。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方向和产业政策导向,引导企业主动进行战略性调整,推动工业产品结构由初级为主向中高端和高附加值为主转变,产业结构由初加工为主向高加工度为主转变,发展方式由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主导型转变。

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村的服务业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行业,以及为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行业。一方面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消费信心,刺激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增加农村二、三产业的投入,促进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服务业转移,以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推动服务业各行业协调发展。服务业行业多,做到统筹兼顾,各行业协调发展。一是调整优化其内部结构,引导其走内涵发展道路;二是发展新兴行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和居民服务业。加快发展技术服务业、计算机应用、信息咨询、租赁、物流等新兴行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