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县坚持精准方略,夯实基层基础,立足深度贫困,攻坚最后堡垒,紧盯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突出做好扶贫“底色、特色、成色”三篇文章,走出了一条绿色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之路,为今年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发展生态经济,厚植扶贫底色。该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借力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发展新产业、探索新模式、培育新业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开展生态扶贫,联动实施退耕还林、合作社造林、生态管护、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林业产业项目“五个一批”工程,积极推进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县受益贫困人口达到14172人,森林覆盖率比“十二五”末提高了4个百分点,实现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互促双赢。稳步实施整沟治理,沿沟寻“路”,整沟布“景”,围绕“治沟、治村、治河、治山、治林、治人”立体开发,对汾河源头的涔山沟、马仑沟、梅洞沟进行全流域、全方位综合治理,让山沟成为风景,让河道成为景观,让农舍成为民宿,三条沟脱贫5233608418人,山庄窝铺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风水宝地,推动了贫困山区“生态+脱贫+振兴”的“宁武模式”,成为全市整沟治理的样板。 

  二是培育绿色产业,彰显扶贫特色。该县把产业发展作为拔穷根、摘穷帽的根本举措,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培育壮大特色扶贫产业。挖掘绿色资源,借“光”脱贫,采取“林光互补、多村一站、因户推广”模式,建成集中式电站1个、联村电站103个、户用电站466个,总装机容量10.72万千瓦,规模全省第二、全市第一,年纯收益达8400万元,覆盖贫困户12635户,每年户均收益1万元。建设绿色基地,以扶贫农业产业园为引擎,采取“基地+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和健康养殖,建设百万头生猪等6大特色农业基地,依托扶贫农业产业园和电商平台,发展6条农业全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落实“一县一策”,通过“景点+合作社+贫困户”,入股乡村旅游项目的贫困户达22755770人,参与就业贫困户2415人,参股贫困户共分红122.5万元。组建72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1006名贫困人员通过应聘护林员,年人均收入近万元。做强绿色品牌,以马铃薯主食化和全市建设“中国杂粮之都”为契机,利用高寒山区原生态环境,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和优质小杂粮。全县发展种植8万亩优质有机旱作小杂粮,带动贫困户785户增收;7个乡镇共发展食用菌大棚246座,带动355户贫困户增收;打造管涔山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中药材4万亩,去年为贫困户提供劳务收益206万元,今年全县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达到36个,带动贫困户3074户增收。 

  三是构建长效机制,保证脱贫成色。以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稳定脱贫为目标,建立4项长效机制。构建稳定增收机制,不断完善以生猪养殖、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生态经济四大产业为主,以发展小杂粮、食用菌、中药材、健康养殖、劳务用工、煤炭运输、电商扶贫产业为辅的“4+7”脱贫支撑产业体系,重点做好产业扶持、技能培训、劳务就业、光伏电站、旅游扶贫等工作,一般贫困户全部实现转移性、资产性、经营性(或工资性)收入全覆盖。构建扶志扶智机制,开展“三自一带”奖补活动,实施“志智双扶”工程,全面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提高“自我造血”功能。构建社会扶贫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构建保险扶贫机制,县财政出资为贫困户办理扶贫救助保险,为养殖户办理产业扶贫保险,筑牢稳定脱贫的“防火墙”。 

  据悉,宁武县现已脱贫1215430152人,贫困发生率由最初识别的33%下降为7.6%,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年底将彻底实现脱贫摘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