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忻州市劳动就业发展综述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我国贫穷落后逐步迈向繁荣富强,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阶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工程的从无到有和不断推进,忻州市劳动就业发展也日新月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19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由此可见就业发展关乎国计民生,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的主旋律 

  劳动就业工作回顾 

  70来,就业和工资制度经历了一个曲折中前进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1949-1957年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 

  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旧中国遗留、战争以及社会制度变更因素的影响,整个社会存在着数量庞大的失业问题。19507月,全国仅登记失业的工人即达166.4万人,占当时城市职工总数的21%。新中国就是在这样困顿局面下开始了恢复和建设,经过几年艰苦卓绝奋斗1952年,全国职工人数比1949年增加了97.5%。在此后的“一五”时期,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工业化初步基础,基本上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这一历史阶段,忻州追随党中央的步伐,采取行政手段维持就业,建立“统一就业”的制度,并帮助失业人员解决就业出路,通过各种途径保障了人民利益。职工人数19498799增加到195767622八年期间年均增加7353人,总体增长668.52%职工平均工资从1949年的140元增加到1957年的482元,八年期间年均增加43元,总体增长244.29% 

  (二)1958-1966“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 

  “二五”时期开始之后,劳动就业工作重点开始转向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安置,由于受到“大跃进”的严重影响,劳动力队伍盲目扩大,加之自然灾害的骤然发生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控制扭转这一局面,党中央及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政策,有效精简了职工人数,完善了职工队伍与此同时,为解决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主要采取了统筹安排、适当吸收、动员安置、鼓励副业、组织训练等措施,对于就业方面有一定有利影响,但一味统包统配,只能进不能出的劳动制度,助长了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对工作的惰性,并不利于社会经济快速高效发展。这一阶段经济水平发展迟缓许多重要食品、生活用品、家电等都要凭票限量供应。职工人数从1958年的100388人减少到1966年的77855人,八年期间年均减少2817人,总体减少22.45%;职工平均工资从1958年的453元增加到1966年的566元,八年期间年均增加14元,整体增长24.94% 

  (三)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连年停止招生,造成知识分子断层,再加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的影响,不少城镇青年迁往农村,使得城市劳动力出现短缺,且质量下降,不得不吸收相当数量农民进城工作。后期大批知识青年纷纷返程,国民经济的衰退与大量劳动力闲置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这一时期,由于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使得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就业发展常年处于停滞状态,凭票购买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依旧存在职工队伍发展缓慢。职工人数从1966年的77855人增加到1976年的133372人,十年期间年均增加5552人,总体增长71.31%;职工平均工资从1966年的566元增加到1976年的578元,十年期间年均增加1元,总体增长2.12% 

  (四)1977-1988过渡时期和改革前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上下进入一段过渡时期,来调整和结束上下乡政策,尽管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但就业形势仍旧处于低迷状态。1978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标志着新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中央在此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路线,并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就业服务多方面解决城镇待业问题。持续深化劳动制度改革政策,针对不同时期工作特点,先后实施了按劳分配与结构工资制等政策,不断扩大了就业规模,提高了就业人员待遇。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国民经济增速加快,城镇单位职工工资收入快速增加。同时1985年全国进行了第二次工资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结构工资制,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从而使职工工资普遍得到了提高。职工人数从1977年的138590人增加到1988年的250276人,十一年间年均增加10153人,总体增长80.59%;职工平均工资从1977年的581元增加到1988年的1417元,十一年间年均增加76元,总体增长143.89% 

  (五)1988-2002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劳动要素过剩问题逐步暴露在推进市场经济进程中亟需出台治理整顿控制劳动力以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政策。该时期的两大焦点是城镇企业职工大规模下岗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进城务工。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千方百计探寻方式方法来扩大就业:一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三是进行市场化改革,坚持市场导向,通过市场力量配置劳动力资源使就业人员结构不断优化。同时在1994年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进行了第三次改革,职工工资水平进一步提升。职工人数从1988年的250276人减少到2002年的224628人,十四年间年均减少1832人,总体减少10.25%;职工平均工资从1988年的1417元增加到2002年的7122元,十四年间年均增加408元,总体增长402.61% 

  (六)2003至今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冲天干劲,尽管有曲折,但总的来看取得的成就是极其辉煌的。2003以来,我国进入了市场就业体制已经全面建立,经济走向全面与国际接轨和知识性人力资源供给迅速增加的时期面对这一时期出现人力资源总量供大于求,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中央提出了分配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职工工资收入分配逐步趋向“兼顾公平”。同时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广开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二是调整就业结构、合理配置劳动力,强化劳动就业服务工作;三是发展教育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提升劳动者素质;四是大力促进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发展,增强个人竞争力等,力求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这一目标。职工人数从2003年的218772人增加到2018年的224264人,十五年间年均增加366人,总体增长2.51%;职工平均工资从2003年的8007元增加到2018年的57132元,十五年间年均增加3275元,总体增长613.53% 

  劳动就业发展现状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就业政策始终坚持以回应民生期盼、化解民生难题、谋求民生福祉为导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前提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为目标为新时代做好就业工作打下了了坚实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忻州市的劳动就业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就业人员显著增加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忻州的劳动就业工作与整个社会济发展基本是相适应的。全市就业人员1949年的58.06万人增加到2018168.35万人,增长1.90,平均每年增长1.55%,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全面发展。尽管道路并不一帆风顺,但我们有百废待兴中的艰苦磨砺,有曲折困难中的坚持不懈尤其是改革开放打开了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新局面40年间,全市就业人员从1978年的90.75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168.35万人,增长了0.86倍,平均每年增长1.56%,可见各项改革尤其是就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快速的发展促进了就业总量的稳步增长,有利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2018底,忻州市总人口为317.20万人,与1949149.84万人相比增加167.36万人,增长111.69%,年均增加2.43万人,年均增长1.09%同期全市就业人员数增长189.96%,年均增长1.55%可见就业人员增速明显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二)工资收入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完善就业政策,适应新型社会发展趋势,主要在调结构、保民生、补短板等方面持续用力一穷二白的起步时期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力求使广大劳动者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2018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27.67亿元,比1978年的0.85亿元增长149.2倍,年平均增长20.06%。其中,国有单位工资总额为84.43亿元,比1978年的0.73亿元增长114.66倍,年平均增长19.29%;集体单位工资总额为4.57亿元,比1978年的0.12亿元增长37.08倍,年平均增长15.94%。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7132元,比1949年的140元增长407.09倍,年平均增长9.10%。其中,国有单位平均工资为56933元,比1949年的138元增长411.56倍,年平均增长9.12%;集体单位平均工资为42834元,比1949年的161元增长265.05倍,年平均增长8.43% 

  10年来,十九大行业(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均实现快速增长,2018年与2008相比增速全部超过100%增长1倍以上(见下图)。 

    

  

19大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年前后对比 

   

2018年 

(元) 

2008年 

(元) 

增量 

增幅 

% 

年均增长 

% 

1、农、林、牧、渔业 

55805 

18564 

37241 

200.61 

11.63 

2、采矿业 

74613 

26402 

48211 

182.60 

9.91 

3、制造业 

37411 

11045 

26366 

238.71 

12.98 

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84565 

19487 

65078 

333.96 

15.81 

5、建筑业 

39323 

12301 

27022 

219.67 

12.32 

6、批发和零售业 

30433 

10355 

20078 

193.90 

11.38 

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8467 

15000 

43467 

289.78 

14.57 

8、住宿和餐饮业 

25372 

8751 

16621 

189.93 

11.23 

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75060 

19346 

55714 

287.99 

14.52 

10、金融业 

73831 

26612 

47219 

177.43 

10.74 

11、房地产业 

33551 

14310 

19241 

134.46 

8.89 

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2695 

14245 

18450 

129.52 

8.66 

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 

50031 

16685 

33346 

199.86 

11.61 

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32757 

14660 

18097 

123.44 

8.37 

1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28591 

12117 

16474 

135.96 

8.96 

16、教育 

65198 

21354 

43844 

205.32 

11.81 

17、卫生和社会工作 

50735 

18381 

32354 

176.02 

10.69 

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48718 

16417 

32301 

196.75 

11.49 

19、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57546 

23395 

34151 

145.98 

9.42 

  从增长量看,居前三位的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采矿业,2018年分别比2008年增加65078元、55714元和48211元;从增长速度看,居前三位的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2008年相比,2018年分别增长333.96%289.78 %287.99 % 

  (三)就业结构变化巨大 

  经济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就业结构相应反作用于经济结构。70年来,忻州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业规模有限,就业结构不合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调整,特别改革开放带来的不小冲击,我国劳动就业制度日趋完善,政策体系不断更新,及时适应了社会发展趋势,保证了不同形势下的就业结构的合理性,一步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就业体制机制, 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和就业服务所造成的活力不足局面。 

  人民有岗位,收入有来源民生才能有保障,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经济增长也会获得强劲助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把握就业发展规律,将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全面深化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丰富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就业,使就业工作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就。忻州市委市政府着眼就业工作新局面坚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不断开拓出了新时代就业工作的新道路。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城乡结构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加快,城镇就业机会不断涌现,就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也在不断上升。1949年全社会就业人员580648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751人,农村就业人员554897人,城镇乡村就业人员比为1:21.551978年全社会就业人员907452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41999人,农村就业人员765453人,城镇乡村就业人员比为1:5.392018年全社会就业人员1683508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689179人,农村就业人员994329人,城镇乡村就业人员比为1:1.44,也即城镇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由19494.44%上升到1978年的15.65%上升到2018年的39.18%,占比逐步大幅增加。 

  2、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忻州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十分落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更是微乎其微。几十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工业并在改革开放之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将重点先后转移到轻工业、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等产业。近年来忻州市委市政府针对上述问题,专门出台政策扶持第三产业并使之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与调整,忻州市产业结构已趋向合理,就业结构得到优化,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得到了扩大,这对于活跃城乡经济,缓解就业压力,改善人民生活保证社会和谐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10年来,三产就业结构发生的变化更加明显,全市从事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由2008年的58.57万人增加到 2018年的65.98万人,净增7.41万人,增长12.65%,年均增长1.20%;全市从事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由2008年的27.75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37.39 万人,净增9.64万人,增长34.74%,年均增长3.03%;全市从事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由2008年的41.29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64.98万人,净增23.69万人,增长57.37%,年均增长4.64%。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发展速度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人员发展速度,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较高,对增加就业机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就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就业竞争机制逐步形成,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国家开始鼓励与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业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70年来,忻州市紧跟中央步伐围绕经济发展这一目标,全面推进了各项改革,使个体、私营和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得到了充分建立和完善,迅速扩大了非公有制经济就业队伍,为拓宽就业渠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中个体、私营经济更是在近30年得到了飞速发展,焕发了生机,最初1990年就业人员为39863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为3.50%1998年就业人员为57380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为4.96%2008年就业人员为121839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为9.55%2018年就业人员为455044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上升至27.03%,超过四分之一。 

  由此可见,随着改革不断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崛起,在增加就业岗位、吸收就业人员、维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新时代就业方针,使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大批劳动力从国有企业转向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对忻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四)人员素质有所提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忻州乃至全国的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大部分劳动者都处于文盲或者半文盲状态,没有机会和条件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忻州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就业人员素质不高而间接导致的劳动效率低下和经济发展缓慢等状况得到了改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和“科教兴青”战略的坚持实施,忻州市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不小成就,人口素质全面提高。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不断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使得劳动力市场日臻完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也逐步建立,伴随着劳动法制建设等就业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得到了进一步保障。加之忻州市劳动者职业教育、培训也相应有了长足发展,如市工会常年举办的各类技能培训、下乡推广等活动,让更多的劳动者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并从中获益良多。在这样大环境的影响下,劳动者为了增强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也都自觉不断学习深造整个劳动力市场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劳动就业前景展望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励精图治,不断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绩。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一理念,制定了积极就业政策,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几千万农民工和大学生实现稳定就业。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的国内外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总领全局,始终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联动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推进就业工作,让老百姓的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忻州市委市政府多年来紧紧抓住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全力实施“创造优良环境,重点项目带动,壮大民营经济,开放引进发展”的四大发展战略,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效提高了全市就业人员工资收入水平,使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令人瞩目。但在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形势下,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仍需提升。忻州市城镇非私营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多年来在全省一直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2018年平均工资为55676元,同比增速为9.2%,均属下游水平,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更是差距不小,这表明忻州市的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仍然相对滞后,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继续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经济,坚持以市场化为基本特征的就业管理体制建设,从而带动财政收入水平提高与企业经济效益发展。 

  近年来,得益于忻州市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秀丽的风景名胜古迹,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五台山风景区的成立、五台山机场的建设和秀容古城的修建,不仅展现了其独有的魅力,还有力地推动了周边产业和相关企业的运行发展,提高了企业效益,增加了盈利与税收,充分发挥了优势产业的带动力量,有望与矿产一起成为带领忻州市经济蓬勃发展的支柱产业。尤其是秀容古城经过两年风雨无阻的保护改造一期修复工程已全部完成,并于2019开放部分景点,吸引不少游客商户,二期修复建设工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当中,相信建成之后的秀容古城会给忻州市带来别样的风采。市委市政府慧眼如炬的发展政策,再加上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提供的有利政策和产业布局支持,有望给忻州市的经济带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逐步缩小既存的收入与工资差距,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水平。 

  2、就业人员服务质量仍需改善。服务质量的高低关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企业发展的前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尽管目前基层工作人员消极怠工、吃拿卡要的现象有所减少,但在某些地区、某些部门仍旧存在,且越到基层愈演愈烈,这些人的所作所为造成了老百姓“办事难”的困局,给广大群众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仍需通过相应的监督监管机制继续进行约束治理,进一步厘清权责,分清主次,打通命脉,减轻负担,让公共事业运转更加通常顺利、人民群众办事更加便捷舒心。在各私营个体单位中,服务质量更是至关重要,可往往就在这些企业中,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和谐的现象,这些人丝毫没有个人修养与职业道德,面对广大消费者态度恶劣、强买强卖、出尔反尔、欺行霸市,大大影响了自己企业的形象,甚至大大影响了整个忻州的形象,投诉机制也往往成为摆设,导致这种恶劣行为得不到根治,严重损害了精英商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给社会各界也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 

  近年来,不少外地发展的年轻人逐渐回流家乡进行创业,或是趁工作和学业的间隙回家修整暂时打工,这部分就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比较高,逐渐带动了整体行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在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下,不少服务劣化、缺乏诚信的企业一蹶不振,更多的优质企业凭借自身的努力站住了脚,行业发展一片欣欣向荣。可见,想要打开门路吸引外来人才和资源,改善本地投资环境,不但要在劳动技术发展方面奋发图强,同时也要注重提高自身服务质量,推行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技能与素质培训,加快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服务型劳动者大军,多角度、多层面地保证企业与个人充满竞争力,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忻州市劳动就业发展成绩斐然,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就业管理体制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尽管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各种就业问题仍亟待解决,只要我们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角度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就一定能持续改善就业现状,确保“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新常态长足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