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忻州市农业经济发展综述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忻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思变中突破,在改革中创新,在发展中提质,在扩张中增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在农村的出台,农户经营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央连续每年出台“一号文件”,加大对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取消了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对农民实行种粮综合补贴,国家粮食安全得到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和农村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时代,农村正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推进,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迈上了新台阶。 

  

    一、七十年以来取得的成就 

    (一)农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忻州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经济总量成倍增长。201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亿元,是19490.9亿元的147.8倍,年均增长7.5%201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1.3亿元,是19928.3亿元的8.6倍,年均增长3.2%。粮食总产量达194.1万吨,较1949年增长5.4倍,年均增长2.5%;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达160.4万千瓦,较1978年改革开放增长2.3倍,年均增长3.1%。机械化耕作水平稳步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农业平稳较快发展,为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显成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949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92.7%。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从实际出发,深入贯彻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到201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90.1%,较1949年所占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油料面积占比由1949年的3.6%上升为3.8%,蔬菜面积占比由1.3%上升为3.6%。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2018年农林牧渔业结构调整为48.86.941.20.3,农业所占比重大幅下降,牧业所占比重迅速上升,林业、渔业所占比重均不同程度上升,农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 

    (三)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忻州市耕地面积大,人口少,生产水平低。1949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67.8万亩,粮食产量只有35.7万吨,油料产量0.6万吨;粮食、油料每亩平均产量分别只有41公斤、16.5公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油生产得到快速发展。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7.4万吨,油料产量8.7万吨,分别较1949年增长2.7倍、15.5倍,粮食、油料平均亩产分别增长3.6倍、5.0倍。自2004年中央出台粮食直补政策以来,对粮食实行保护价收购,再次调动了种粮农户的积极性,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粮油单产水平也大幅提升。2018年粮食总产达到194.1万吨,比1949年增长5.4倍,年均增长2.5%;平均亩产创历史新高达322公斤,是1949年的7.9倍,年均增长3.0%,是1978年改革开放亩产97.5公斤的3.3倍;2018年油料产量达2.4万吨,平均单产91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4.3倍和5.5倍,年均分别增长2.1%2.5%。。 

    (四)特色农产品发展迅猛,区域品牌化格局逐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蔬菜和水果可以说是人们生活中的奢侈品,随着改革开放,农业产业布局优化,种植结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优势品种长足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改善。蔬菜产业实现飞跃式发展。2018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4.2万亩,比1949年的12.5万亩扩大了约一倍,产量达40.5万吨,是19497.5万吨的5.4倍,年均增长2.5%。蔬菜产业快速发展,既满足了城乡居民对蔬菜的需求,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又为农民增收开辟一条重要渠道,成为种植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随着现代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品牌化的有序推进,全市区域品牌化的格局正在形成主要有“忻府甜瓜”、“原平酥梨”、“繁峙白水大杏”、 “河曲西瓜”、“保德红枣”等水果区域公用品牌。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形成,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2018年全市果园面积达25.5万亩,是19494.6万亩的5.5倍;产量9.8万吨,比1949年的1.3万吨增长6.4倍,年均增长2.9%。其中梨种植面积达5.6万亩,产量4.4万吨。各地富有特色的产品不断发展壮大,极大地丰富了农特产品种类,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优质的消费需求,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忻州经济社会发展。  

    (五)现代农业园区稳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 

现代农业园区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它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一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连接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十八大以来,市按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推进、工业化带动的思路,因地制宜在全省率先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的重要抓手,有效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2018年全市各类现代农业园区达到9个,已建成省级园区2个,市级园区7个,在园区的引领下,智能温室、日光温室、大拱棚、喷滴灌、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生物反应堆、先进农机装备等先进农业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六)畜牧业蓬勃发展,规模养殖成为主导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机械化的大力推广和应用,畜牧业逐渐向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的肉畜和奶畜饲养业发展,这一转变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近十年来,忻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畜牧业的扶持鼓励政策,畜牧业的发展逐步走上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养殖之路,养殖方式由传统的农户庭院分散养殖向专业化、科学化、规模化经营转变,全市畜牧业出现了喜人的发展局面。如今,畜牧业已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18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13.2万吨,较1949年增长46.2倍,年均增长5.7%;禽蛋产量8.9万吨,较1979年增长32.6倍,年均增长9.4%;牛奶产量6.2万吨,较1979年增长50.9倍,年均增长10.7% 

    (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林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解放初期,在国家粮食供应不足的状况下,不管是耕地还是林地都要以增加粮食产量为主,荒地、沟坡地都用于种植粮食作物,林业发展极度缓慢。1999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在国家“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指导下,全市紧抓机遇,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绿化荒山荒坡,建设山川秀美的新忻州。近年市委、市政府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全市上下积极响应,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突出城镇、村庄身边增绿,聚集道路、河流、景区绿化,开展大规模的造林绿化活动,打造了一大批标准高、效果好的绿化工程。2018年造林面积61.3万亩,四旁植树827万株。 

    (八)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并实现巨大飞跃,农业发展基础越来越稳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和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1954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0.01万千瓦;到2018年,达160.4万千瓦,年均增长率达15.1% 

  

    二、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全市水浇地面积占农作物面积的27.4%,还有将近四分之三的旱地不能灌溉,一些地方因长期缺乏水利灌溉条件,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农业生产仍存在靠天吃饭的现状,农业生产方式难以转变。 

    2、农业种植成本不断提高。这几年,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升高,农业种植人工费、机耕费用也不断攀升,农作物种植成本不断加大,种植利润空间收窄。 

    3、乡村振兴推进缓慢,区域发展不均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但由于各地对国家政策把握和实施存在差异,乡村振兴实施差别较大。一是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年龄偏大、素质较低、活力不足,缺少带领大家发家致富、走向富裕生活的动力。二是农村青壮劳动力短缺,懂技术的年轻人员越来越少。 

    4、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缓慢。目前我市农业生产仍以小农户家庭生产为主,实际经营农业的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还很少,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发展水平还不高。 

  

    三、加快发展农业的建议 

    1、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田水利设施的大好机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积极做好农业投资项目的规划和落实,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等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基本农田建设改造力度,增强全市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 

    2、抓好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科技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点。要大力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和科技运用,积极抢占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农业科技力量大联合、大协作的新格局,形成服务“三农”的强大合力。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实施规模,拓展培训内容,提高农民务农技能。 

    3、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充分利用国家对实施乡村振兴的资金投入,对村容村貌进行硬化和亮化;同时要立足实际,抓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打造品牌特色农产品,推动更多农产品走向市场。 

    4、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引导规模经营健康有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